满山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岳飞这首词,是怒发冲冠的姊妹篇,读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30/9252422.html

岳飞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但是他与别的将*不同的是,其不仅仅是*事家、战略家也是很有才华的词人,其《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和岳母刺字的故事一样广为流传。

不过,岳飞其实有一首比《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的一首也是满江红的词,而且可以说更代表了岳飞的壮志,也更为豪放,把两首词都综合起来看,才能真正了解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心志,但是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首《满江红·遥望中原》:

满江红·遥望中原

作者: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鹤。

本词大约作于作者任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初屯鄂州(武汉)时。通过登楼所见所感,抒发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词的大意是: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的遮住视线,柳多的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复二州、汉阳*(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出征。

由于*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的词,以明心志。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率队,直渡*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采用《汉书》终*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你若喜欢本文,敬请分享并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