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半夏时光夏韵悠长 [复制链接]

1#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700.html

节日由来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等,是廿四节气之第10个节气,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斗指午,太阳*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向前。麋,形大,属阴,角向后。夏至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冬至阳生,麋感阳气而麋角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些小精灵穿梭在密林,给夏日带来一份别样惊喜。

二候蜩(tiáo)始鸣

后五日“蜩始鸣”。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为黏羹。蜩,即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鸣声声,是你我双耳边、回忆里的背景音。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在炎热的仲夏,喜阴生物开始悄然出现,为季节的轮回埋下伏笔。

夏至习俗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或“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清朝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

食麦粽

夏至新麦已经登场,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吴江县志》中说:“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江南地区除了食面,还食“麦粽”,并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降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所以入伏日期并不固定。数伏的习俗,始于秦汉时期。“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因此,所谓伏,并不是指人们热得懒洋洋地趴着,而是指阴气潜伏。如同冬至起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有数九的习俗,一个是冬九九,一个是夏九九。夏九九的歌谣版本虽多,但含义大同小异,举娄元礼《田家五行》中的一例: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夏至谚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 

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夏至诗词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昼偶作》

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

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

山童隔竹敲茶臼。

《夏至》

范成大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纳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永遇乐·夏至》

史浩

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

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

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