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11月放映诗的质感吴贻弓作品与电影的
TUhjnbcbe - 2024/4/26 20:28:00

吴贻弓

“那个硕大的银幕框架,投影了我的情感、我的体验和我的期望。对电影的真诚寄寓了我对生活的真诚,这就是我对电影的全部态度。”

——吴贻弓

中国电影传统叙事方式是以戏剧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讲究起承转合的叙事手段,相较于“影”更偏好“戏”。在第四代导演之前,虽然也有诸多以情感写意见长的导演如费穆、水华、孙瑜等,但《小城之春》等优秀佳片中的“写意”整体上还是服务于影片的叙事功能。

以吴贻弓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时值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和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思想的解放引发自我意识觉醒,巴赞等西方理论引进中国电影界等等因素共同塑造了新的文艺创作氛围。

《我们的小花猫》剧照

《我们的小花猫》()是吴贻弓首次以导演的身份进行电影创作。与当时普遍的“伤痕电影”不同,吴贻弓将焦点立足于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稚童的目光去透视时代的本质,小男孩儿的噩梦是对“伤痕”极富隐喻的温和展示。这部时长仅35分钟的短片不仅仅使吴贻弓获得了主流的肯定,同时也为他赢得了与吴永刚合作拍摄《巴山夜雨》()的机会。这也是吴贻弓的诗意电影的开端。

诗意的本质是情感。当情感的表达到达一定的艺术高度,则诗意显现。而电影诗意表达的关键在于情感是如何呈现的。“难得的是影片的节奏,我常常把节奏比拟为海的飞行轨迹,它飞行的速度、姿态和方向组成了美妙的曲线,《巴山夜雨》的节奏是平滑圆润的,自然的。它构成了诗的意境,人物的眼神、泪水、红率的闪光,由这些体现的人物情感,和滚滚的江水、漩祸、航行的江轮,移动的群山、霏霏的烟雨交织在一起,达到了诗的和谐。”

《巴山夜雨》剧照

一条轮船,一天时间,既没有错综复杂的情节纠缠,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性格刻画,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因果线索,大量写意镜头的重点就是在于人物情感的展现,每个人都是剧中的主角,而苦难隐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复杂情绪之后。《巴山夜雨》延续并加深了《我们的小花猫》中的现代化尝试,全片放弃了戏剧冲突,以情感化的感性形式进行反思,颇具开创性地形成了诗化电影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城南旧事》()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加深。该片是吴贻弓首次独立执导故事片,吴贻弓通过本片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诗意表达。林海音的原著小说《城南旧事》本就采用一种离散、抒情式的散文笔法,与吴贻弓的诗化电影实践相结合,呈现出的即是结构上的创新。电影主题所表达的是“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影片透过一个纯真小女孩的眼光温情地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历史生活图景,彻底摒弃了情节转合,以意境的展现和情绪的渲染为主线,串起了全片的怀旧与乡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城南旧事》剧照

这个时期的电影界盛行“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语言现代化”等新思潮,第四代导演各自在电影中做出了自己的尝试。黄健中在年的《小花》中已经尝试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以人物情绪发展的起伏来结构影片,彩色和黑白画面交叉,现实、回忆与幻觉相交织,到战争场面时则以写意化的红色表现其严酷,展现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情绪,传达出了革命战争年代一段难忘的生命个体体验。

于本正在《等到满山红叶时》()同样尝试了非线性叙事。而杨延晋执导的《小街》()则试图摆脱传统的戏剧结构,全片没有任何一个连贯的故事情节,仅从日常生活流中截取出影片的故事和人物。

《姐姐》剧照

吴贻弓对电影的诗意表达在《姐姐》()中更进一步,本片全面消解叙事,对光影、空间、声音等表现元素的极端追求,是吴贻弓对电影语言的一种开拓,他试图在本片中展现自身某种形而上的哲理思辨。但是影片并不卖座,评论界对本片也毁誉参半,指责本片戏剧性和故事情节过弱的评价并不鲜见。《姐姐》的失利使吴贻弓决定拍摄戏剧性更强的《流亡大学》(),但效果同样不甚理想。

80年代是中国电影艺术探索的重要时期,影坛佳作频出,百花齐放,尤其到80年代中后期,中国第三、第四、第五代导演同台竞技,贡献了许多影史经典,如《一个和八个》(张军钊)、《黄土地》(陈凯歌)、《猎场札撒》(田壮壮)、《高山下的花环》(谢晋)、《青春祭》(张暖忻)、《秋天里的春天》(白沉)、《良家妇女》(黄健中)、《日出》(于本正)、《野山》(颜学恕)、《黑炮事件》(黄建新)等等。

《少爷的磨难》剧照

吴贻弓之后回归主流电影拍摄了《少爷的磨难》()这类冲突明确、娱乐性极强的喜剧片,以及《阙里人家》()这样诗意更为内敛、戏剧冲突更强的故事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诗化风格决不是绝对的等式关系,我还可以有其他的兴趣”。

《阙里人家》剧照

虽然第四代导演占据中国电影创作主导地位的时间不长,但却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代,力图以客观的影像叙事传达创作者主观的情感和个体生命体验,改变了中国电影传统的“影戏美学”叙事风格。自第四代起,中国电影开始了美学形态的现代化转型,影像叙事成为自觉,促进了中国艺术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11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将以为主题放映以吴贻弓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的12部作品,分别是:

《小花》()、《日出》()、《阙里人家》()、《我们的小花猫》()、《城南旧事》()、《等到满山红叶时》()、《姐姐》()、《巴山夜雨》(修复)()、《秋天里的春天》()、《少爷的磨难》()、《小街》()、《良家妇女》()。

影片的具体排期会公布在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11月放映诗的质感吴贻弓作品与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