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什么结缘,冥冥中注定
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枊枊成荫。
的确没想到,屋后那4株桔子树,影响了我的一生。
当时桔子远未普种。父亲的好友晏叔他们公社开始种桔,有年正月,晏叔叔来送来4株桔子苖,父亲如获珍宝,栽在屋后的菜地里。
年一场冰冻,将4株桔子树冻坏。当年我10岁,桔子树枝已高过我的头顶。
次年开春,如有神助一般,我用剪刀把冻死的部分树杆剪掉,救活了3棵。
这3棵桔子,后来成为我家的功臣,为我家做了20多年的贡献。
至今自己也没弄明白,当时的我,怎么会想到剪掉枯树干,让桔子树重发新枝。
这可能就是冥冥注定的宿命吧。
但仔细想想,也另有其因。
毫不夸张地讲,小时候是在果园里果树下长大。
父亲在房前屋后栽种各种果树,几乎一年四季,可见家门前的果树,花开花落,果实长大成熟。我们在果树上攀爬,骑在树叉上边摘边吃。常常以水果充饥,水果当做了半边粮。
是父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已撒下了“果树”的种子。
门前有桔
2.命运弄人,以果树为业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为减轻家里负担,只考虑“农林师”类院校,因为“农林医师”院校不用交学费,每月国家还发32元的生活费。
校长建议报医学院,医院的那股药水味,不愿学医。所有的志愿优先选报师范类,专业是擅长的数学与喜爱的生物。然后是农业院校园艺有关专业。
也是命运弄人呀。
我被第一批录取到师范院校,是最中意的生物专业,却被人替换。转录到第二批志愿: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
当年,我的名字两次出现在县教委公布的录取光荣榜上。
得知消息,伤心失意了好一阵。
在那个年代能走过高考独木桥,也是人生一大幸事。考进农学院,也值得骄傲与珍惜。
进入大学,仍然一如既往做个好学生,认真学好果树专业。
大学毕业分配到基层,从事了5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技术员,参与建千亩桔园,育万株桔苗,引优良品种,算是为中国蜜橘之乡的“甜蜜事业”,做出过微小的贡献。
如今父母家及乡邻的桔园,大多是我当年选育的品种,还在为父老乡亲结出甜蜜果实。
无论命运怎么安排,只要认真对待,都是最好的安排,都会开花结果。
硕果累累
3.所用所学,把作业写在土地上
刚毕业,应邀去乡里给桔农培训。台下坐着不少认识的乡亲,自己在台上照本宣科,看到他们望着我的眼神,心里直发怵。担心给父母丢脸,也怕对不住大老远前来参加培训的他们。
大学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起来,会感觉存在相当一段距离。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渐渐有所提高,与农民沟通交流也有了底气。
学农的人,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技术推广,必须扎根土地,与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因为土地,就是你的作业本。
在基层工作的那几年,其实也很空虚无聊,因为很多时候无所事事。直到有位县领导牵头,将相关的五个村从乡里划出来,组建满山红园艺场,才真正感觉到大学所学专业有了用武之地。
园艺场成立之初,只有几个年轻人,都是从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然后请了几位有经验的退休老人。
在镇上租用一套民房办公,年轻人领头,老人出谋划策,大家真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园艺场工作了三年多,负责专业技术兼出纳。期间从开荒建园,培育枮木,引种嫁接,到栽种成园,跑遍了五个分场(五个村)的每个角落。
那时年轻,简单,也从未感到辛苦。也只有那三年,所用即所学。
那是一种真正干事业的感觉。
家乡的桔园一望无际
4.从农田走上讲台,实现最初梦想
基层工作5年后,调至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县分校工作,实现了最初当老师的梦想。
县分校在县党校设有农广班,一脚从农田走上了讲台。
农广班是与党校联合开办。农广班上课一年时间,负责上好几门专业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
农广班的生源,来自没考上高中的学生,非农村户口,大多是来混个文凭。学生不好管,不好教,可想而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班上学生参加对口招生考试,有2名考入农学院,那年全市只有4个指标。
还记得我送两位学生到农学院面试,其中一个叫米其云的学生,身份证与准考证上的名字不一致,“奇”与“其”一字之差,险些误了面试。
我找到自己的老师帮忙解释,担保,学生才被允许参加面试,并以优异成绩录取。
之后在农广校继续做了两年函授教学工作,负责自考大专班的所有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教学。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态学》等等。
短短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真是开什么课就教什么课。
还好大学期间学过《哲学》《政治经济学》,学得也算扎实。教学时,能从一个概念不断引入到另一个概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维导图。
而其他课程都得先自学,再教学。其中《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讲课前参加过省分校组织的培训。
有这几年当老师的经历,才明白当个老师真的不容易。
台上讲40分钟,台下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功夫。
如果连续上几节,还得要有足够的体力支撑。有一学期,安排了整个上午的课,上到第4节,有时累得站都站不住,只好坐下来讲故事,或者自习,或让学生唱歌。
知识想通,干一行爱一行,都会有所收获。
金色果实
5.愿每段回忆,都不觉负疚
5年基层农技推广,3年农广校教学,22年办公室工作。
所学非所用,22年似乎与专业无关。
从农田,到讲台,到综合管理,一晃就是半辈子。
22年在高校部门办公室工作,早已忘掉了专业知识,但未失勤奋踏实、农民情怀、底层意识等专业精神。
如今,老家的蜜橘,早已闻名遐迩。
每次回老家,见到每一方土地上都是蜜橘,其中还有当年自己亲手选育的品种,会有些许释然与满足感。
内心告诉自己,我只是把所学的专业,丢在老家了。
门前那棵梨已有60年树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