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来到晋南的中条山拍摄,在大路边和一大爷闲聊的时候,听他说大山里的村民如今都移民搬了出来,如今山上还有一对7旬老夫妻还坚持在那里生活,你们如果想去拍摄,沿着这条没有铺装的土路一直往上,大概有个十几里地就能在路边看到他们的家了。
如今的中条山随着近些年的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大山里的植被都非常好,目所能及的地方都是满目的苍翠。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在炎炎夏日里竟然感觉到了难得的凉爽,一行人都建议关闭空调,吹吹这自然的凉风,呼吸一下大山里新鲜的空气。山路崎岖,十几里的路程我们走走停停的用了半个多小时临近山脚下,几间瓦房建成的农家小院进入我们的视线,柴门旁边几株月季花开得正艳,不远处的树下放着一个简易的桌子和床板。
站在柴门前环顾四周,大山之下这个农家小院特别的显眼,阵阵凉风之下,只听得山林之间松涛阵阵,影友直呼这里是不是居住的神仙啊,这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别墅”吗?这个场景也不由得让人想起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一位大叔听见响动走了过来,看见我们背着相机,笑呵呵地说道:你们可真厉害,咋还能摸到这地方,这是要上山旅游吗?大老远的过来,到家里喝口水吧,没吃饭我给你们弄点吃的吧。
简单沟通之后,得知大叔今年刚好70岁,如今和老伴2个人在这里生活,老伴这几天被孩子们接去城里吃席了。当大家说他的这个农家小院就是建在大山里的别墅,大叔笑了,说他的老宅在相距几里地的山沟里,人住在山沟里土地却都在山上,这里原来是每年麦收时候的打麦场,为了方便麦收季节放一些农具和临时堆放粮食,修建了一个小房子,慢慢的年龄大了,来回跑着很不方便,8年前在这里盖起了三间瓦房,索性就居住在了这里。
大叔说前几年移民搬迁,乡镇干部也多次动员我搬迁移民县城居住,但是自己一辈子都在这里生活,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突然去城里生活还真的不习惯。几个孩子如今都在县城居住,他们也早都要我们下山和他们一起生活,人老了都恋家,觉得在这里生活的舒服,所以就一坚持居住在这里。
说起大叔每年的收入,大叔说这些年政府退耕还林,很多坡地都已成了林地,如今就种了自己院子旁边的两块坡地,其实还有很多村民撂荒的坡地,只是年纪大了多了也种不了,自己种的核桃花椒,今年收过麦子后就没下透雨,玉米就没逮住苗,花椒树旱的老是有蚜虫长不成景,好在旁边的那块地种的核桃可以浇,今年挂果不少。
老话说靠山吃山,平时闲了还可以到山上采些中药材,摘些羊肚菌和蘑菇木耳,到了秋天还能上山采摘八月炸五味子,都可以卖钱,老伴还有酿造葡萄酒的手艺,山上的山葡萄很多,每年山葡萄成熟,采摘回来的山葡萄酿成葡萄酒也卖得很好,也算是一份额外的收入。人老了在这山里也不花啥钱,政府还发的有养老金,粮食沟底种的就够吃了,这个季节自己种的菜也都够吃了,平时的生活用品孩子们隔三差五就会送回来。
大叔热情地喊我们一起来到他的核桃园子里看看,园子里核桃树枝头硕果累累,挂满了核桃。大叔说这些核桃树都是自己搬上来才栽植的新品种核桃,挂果早结得多,山上生长期长核桃好吃,每年能卖上几千块钱,今年结得更多,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大叔在核桃园里还留出了一块空地用来种菜自给自足,因为埝头有个天然的水泉,虽然水不大,但是浇灌这些菜苗还是可以的。所以就把菜地选在了这里。一小块菜地里种植了各种蔬菜,大叔说其实老两口也吃不了多少蔬菜,只是给自己找点事做,不过自己种点吃着方便还放心。
门前支了张床板,大叔说每年最热的时候就在这里躺一会,这里海拔高温差大,热也就中午热一会,晚上睡觉还得盖被子,气温低也没蚊子,空调当然也用不上,冬天有暖炕和炉子,也不用出门也不冷,在这里住习惯了,觉得这里就挺好。孩子们也多次要接我们去县城养老,我们都没答应,一个是舍不得我这个家,还有就是孩子们都挺忙的,咱去了给他们添负担,自己也住的不习惯,何必为难自己呢。
鸡窝和猪圈建在门前的半坡上,今年猪崽价格太高今年就没养猪,散养了几十只土鸡,一个朋友提出要购买大叔家的土鸡蛋,大叔说你们要是想吃我可以给你们煮点,但是自己家的鸡蛋就没卖过,除了老两口平时吃点,其余的都给孩子们攒着,三个儿子都住在县城,节假日都会带孩子回来看我们。这些鸡蛋都要给他们留着,孩子们卖东西回来,总不能让空着手走吧,自己养的鸡下的蛋孩子们吃着也放心。
我们走的时候大叔送我们到大路上,说现在这个季节山里没东西招待你们,杏子也都没了,你们到了秋天过来,这里满山红叶非常漂亮,大叔带你们上山采摘山货尝尝鲜,山葡萄,五味子,八月炸都有。大叔和老伴居住在这大山里开门见山,一览众山小,喝山泉水吃有机蔬菜,自给自足清净安逸,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生活的压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个岁数有个健康的身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不就是大多数人们所追求的吗!给我亲,如果是你,你愿意在这里生活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