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在一页页日历的刷新中,不知不觉间已步入了色彩斑斓的秋天!繁茂的草木呈现出褚黄色的容颜,田野间稻浪滚滚、瓜果飘香,小径旁清风徐徐、黄叶飘零,华丽的景色是那样美妙和谐。
图片来自网络秋天的月夜似乎更为迷人,明月高悬、秋虫唧唧、流萤隐隐,蒙蒙夜色催生了无尽的诗情画意。难怪多愁善感的诗人多爱写月夜秋色!“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就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在《秋夜泛舟》中留下的名句,写出了秋夜美景因月而现,千虫奏鸣为秋而唱的意象。无独有偶,宋代诗人朱熹更是以《秋月》为题写景,月映秋色,景态万千,作者以写因月而显的景之美反衬出秋月之魅力,可谓立意独到,深得奇巧之妙!
图片来自网络《秋月》
宋代: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图片来自网络一个秋日的夜晚,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水一样的青光倾泻大地,冲洗出明净、清新的夜色。月光携带着凉意穿窗而来,正加班加点勤于著述的朱熹精神为之一振,何不出去赏月观景,活动活动筋骨,让落下的这职业病身也舒坦一些?于是,他走出山环水绕的书斋,作了几个深呼吸,顿觉神清气爽,再凭栏观景,那绕书院的清溪倒映碧山、空水同框,秋色澄明,竟触景生情,欣然写下《秋月》以借景抒怀。
图片来自网络诗人月下造景,以清溪着笔,皆为所观所悟,落墨诗中有画!我们徐徐展开《秋月》这幅诗意“画”,映入眼帘的是:清澈的溪水在宁静的月色下缓缓流过碧绿的山头;透彻而高远的蓝天与澄清的溪水交织,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寂寥的山林莺啼燕啭,成了百鸟栖居的家园,这秋色似乎把凡间尘世隔离得十分遥远;柔软而洁白的云朵在空中悠闲自在的飘移,欢欣的满山红叶在悠闲自在地随风起舞。
图片来自网络这幅诗意“画”,诗人描绘的幽静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即使合上诗笺,诗景中的情韵也足以令人久久回味。单从字面上看,这首七言绝句似乎与主题不搭边,然细品之下才发现,虽无一处写月的诗行,却诗中处处浸染着月色。诗的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倒映于清流中的碧绿山头仍清晰可见,水天融为一色,澄明、纯洁。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欣赏到这奇妙的秋色呢?
图片来自网络诗的后两句,诗人即景抒怀。那触动情思的秋光月色,令作者油然而生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而“白云”、“红叶”飘逸悠悠,既是诗人月下所见,也可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写照。从虚的角度看,情由景生,景因月现;从实景的角度看,在夜中居然能看到云之洁白,枫叶之红艳,也足见月色是何等明亮!因而,无论是实与虚,写景还是抒怀,此诗全篇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恰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图片来自网络《秋月》这首诗出自谁的手笔,两部文献不一致。据《朱文公集》,这首诗为朱熹所作;而《千家诗》则将作者题为程颢。这其中自然有误,《朱文公集》由朱熹编著,他是程颢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又是理学大师,自然不会将程颢的作品说成自己所作。而《千家诗》是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辑录,谢枋得辑录时朱熹已去世数十年,也许是辑录中失误将《秋月》的作者错题为程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