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刘禹锡用巴蜀民歌写下一首词,借景表述男女
TUhjnbcbe - 2025/7/23 18:45:00

刘禹锡的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入选初中课文,我们才有幸凭借此诗了解其“诗豪”的文学风采。他自称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凭借才能供职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一名重要成员,主张打击宦官势力和藩镇割据,历史上将此改革称为“永贞革新”。后因失败,先后被贬约二十三年,可谓仕途坎坷。

不过好在刘禹锡心态好,并没有过多为被贬的现实黯然神伤,反而因贬谪地的变化得以收集、见识到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特别是百姓口中传唱的民歌,本期我们要解析的这首《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即为其任夔州刺史时,根据当地民歌曲谱改写的,并很大程度上受到屈原《九歌》的影响。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何为竹枝词?上文已经提到刘禹锡因主张改革被频繁贬谪,《竹枝词》就是他被贬夔州,也就是巴蜀之时听到儿童唱名为《竹枝》的民歌,其题材应该多是歌颂民间爱情或地方风俗等内容,类似于《诗经》,通俗点来讲,就是一种联唱的歌曲,有人吹短笛、有人击鼓打拍子,载歌载舞。因巴蜀多竹子,大概正是因为这点,这一系列民歌包括刘禹锡借此改编的词曲均用“竹枝”来代表,即彰显巴蜀特色,也让人耳目一新,毕竟竹子是“高风亮节”的代表。

这首《竹枝词》总得来概括就是描述一个女子在爱情路上遭遇“渣男”,无论怎么等都等不来对方的消息,只能独自伤感的故事。前两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点明了季节和地点,即春天和“蜀”。春回大地,高高的山峰上早开满了朵朵娇嫩的山桃花,将山峰装扮得艳丽又可爱;山脚上蜀江碧绿的江水正拍打着山崖快速地流动着。一个“满”字,一个“春”字,极力表现春天给人生机勃勃之感,为下文写女子哀伤的感情基调做铺垫。

后两句“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意思是开满山头的红艳的花朵虽然美丽,但是容易衰败恰似男子对女子的情意一般,稍纵即逝;然而江水则不似春水,它可以绵绵无尽一直奔流,就像“我”的愁绪。这里刘禹锡将“花红”比作“郎意”、“水流”比作“侬愁”,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让人想起《诗经·卫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自古男子多情,女子柔情,一旦互相爱慕,男方很容易就会因其他各种原因抛弃女子,借口繁多,正如每年都会快速衰败的花朵,一旦春天消逝,他也会无影无踪、了无音讯,只留下仍爱着他的女子暗自伤神,对着满江春水,泪流满面。

整首词借鉴《九歌》和《诗经》的写作“套路”,以桃花、春水起兴,并巧妙运用它们各自的显著特色来比喻男子和女子对待感情的态度,或许男子早忘了对方,只有女子还时不时回忆曾经爱情美好的模样,越回忆越想念,越想念越惆怅,这深重的怅惘比江水还要绵绵无期,奔流不止。

而最后这句“水流无限似侬愁”给后人提供无尽的写作灵感,最著名的化用当属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刘的词将江水比作女子的哀愁,李的则将江水比作君主的亡国之愁,二者各有特点,不愧均为上乘之作。

往期精彩推介

文天祥一首关于小年的诗,让本纠结应该放假的我,决定再工作几天

韩愈专门写诗暗讽,“脏唐”果然够脏,连女道士也睡上皇帝的床

看苹果宣传大片《女儿》,让我不由想起这首诗,骂自己真不孝

韩愈一首《晚春》,活用拟人修辞,一改暮春伤感基调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麻烦告知,立删,多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禹锡用巴蜀民歌写下一首词,借景表述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