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石顺义他把军人的心里话写进歌里北京
TUhjnbcbe - 2025/7/25 19:34:00
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图 https://m.39.net/pf/bdfyy/xwdt/

入夏以来,长江汛情牵动着国人的心。荆楚大地迎来一波又一波洪峰过境。

“……花好月圆的时刻,你不会留心我,我的红帽徽在远方默默闪烁……假如一天风雨来,风雨中会显出我军人的本色……”巨浪拍岸的长江畔,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里,一队队橄榄绿来回急速跑动、抗击洪流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

响彻江岸的这首昂扬歌曲,正是军旅词作家石顺义20多年前创作的《军人本色》。数月前,当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它就大大地火过一回;如今洪水滔天,再一次让无数人感动落泪。有人做过粗略统计,今年春节以来,在网络、传统荧屏上,这首歌重复播放量近亿次。如此跨越时空的“流行”,足见一首好歌的生命力。

“不是我写歌多厉害,是人民子弟兵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线,让人们踏实、心安。”石顺义说,“给部队写歌,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于一位词作者而言,石顺义无疑是幸运的。这其中既有时代的召唤,也有个人的不懈努力。

“沉默的人”有诗心

石顺义和笔者是正经八百的战友。我们同在陆军第六十三军当过兵,尽管他在炮兵团,我在步兵团,但我们同在一张桌子吃过饭,同在一个院子睡过觉,同在一个教室听过课,同在一个会场听报告……

我们相识在山西省宁武县一座清代留下来的衙门院落,那里也是我们团最初的营房驻地。石顺义从师炮团宣传股到我们团学习摄影,我俩有一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那时我们都很年轻,脑门儿上、脸上都长着“青春美丽疙瘩痘”。

每天吃过早饭,他就挎着海鸥相机到连队转悠找报道素材,而到了晚上回到住处,他就会坐在桌前,不是看书就是在写字,桌上总放着一本李瑛的诗集《红花满山》。那时他很少说话,好像也不善言辞,甘愿做“沉默的人”,与那些把激情写在脸上显得张扬甚至张狂的“文人”全然不同。不久后,他的诗作就发表在了《解放军文艺》。要知道,它可是“文革”末期被批准复刊的屈指可数的文艺期刊之一,一个战士能在上面发表作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风激水成柱,浪涌声盖天……”诗中有些句子现在他的战友还记得。很多人都很惊诧,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石居然有一颗炙热的“诗心”,心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情,紧张的部队训练生活在他笔下充盈诗情画意。

或许有人说,晋北高原上哪有什么大江大河?就是有个水库,也没有什么风浪啊,石顺义笔下的浪里练兵,那还不是编出来的?记得部队一位搞文学评论的干部很不以为然,对提意见的同志说,什么叫革命浪漫主义?懂吗?这就是!其实,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作家莫言就说过,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写出的大海最美。

后来,石顺义又参加了北京军区文化部组织的创作学习班。据同班学习人员回忆,那时他就对文学有超乎常人的热爱,说起当时那些活跃的诗人,头头是道;对古代的边塞诗、战争诗的理解,相当独到且如数家珍。之后,石顺义被伯乐相中,调到空政文工团,走上了专业的歌词创作之路。想必对方一定是看到了他那颗充满青春激情的军人的诗心。

人们常说“诗歌”,诗和歌,是联系在一起的。石顺义书房中挂着一副对联:“凌霄羽毛原无力,落地金石自有声。”天道酬勤。石顺义从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写歌余首,小说、散文、歌剧剧本30余部,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全军和国际性大奖。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创作出的《说句心里话》一炮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二三四歌》《父老乡亲》《白发亲娘》《兵哥哥》《我的士兵兄弟》等等歌曲,唱响大江南北。他在中国歌坛也声名鹊起。

不过,他更喜欢藏身幕后。“其实,一首歌能不能流行,不仅仅要看歌词写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曲子好不好听,还要看这歌是谁唱的……”许多懂行的人认为歌词才是歌曲之本,没有好的歌词,又何来好歌。

熟悉石顺义的人都知道,他几乎从不拿起话筒唱歌,以至于战友们私下都说:“不怎么唱歌的人却写出了最流行的歌!”

他总说,自己赶上了新时代。那些歌走在时代的潮头,和时代合拍,能够和社会的主体人群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也就流行起来了。

兵“心”与军歌

石顺义刚刚参军的时候,在雁北的冰天雪地里训练单兵动作,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手脚冻伤是常事儿,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士兵,首先要经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磨练。这段时间的生活,深深地铭刻在他的人生记忆里。他的歌词成名作《说句心里话》的创作过程,非常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

军旅青葱岁月。

军队文艺创作要求从实际出发,深刻反映现实部队生活,要说真话、抒真情,说战士的心里话。

那段时间,石顺义不断回顾自己在基层部队的生活。他在新兵连时,指导员上思想教育课。问一个小战士:“你想家吗?”“不想!”再问:“想不想?”“不想!”全连都跟着喊。指导员再问:“说心里话,到底想不想?”沉默了一下,小战士掉眼泪说:“我想家。”

20年之后,石顺义写这首歌词时,脑海里就是新兵入伍教育的那个情景。当过新兵的人都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又碰到那么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不可能不想家,只是不敢说,怕说想家不光荣。琢磨来琢磨去,石顺义决定,从这里起头:“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那为什么来当兵呢?往大里说,保卫祖国。说具体的,我们是为了最爱的人。“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这首歌没有花里胡哨的词藻,把新兵想家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第二段里,升华到家国情怀,写“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

歌词写出以后,正赶上下部队参加采风活动,遇到了为《小白杨》谱曲的作曲家士心。士心问:“石顺义,最近有什么好词没?要掏心窝子的那种。”石顺义拿出一个小本儿,给他念了《说句心里话》的歌词。士心当过侦察兵,自然懂得这种感情。他说:“这个行,你放我这吧。”这一放,一两个月没信儿,石顺义以为拉倒了。谁知突然一天深夜,士心把电话打到了空政文工团歌队队长家里。士心在电话里哼唱《说句心里话》。越唱越激动,他非常兴奋地对石顺义说,这歌啊,请等着吧,一定会火。

这首歌给了阎维文之后,阎维文也拍手叫好,第一次到部队试唱,战士们听得特别激动,都说,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

阎维文多次说起过他唱这首歌的经历。年3月,总政歌舞团到西沙群岛慰问演出,有人告诉阎维文,有一个战士正在执勤,不能来看他的演出。阎维文说,我们去给他单独演唱。演出小队来到了哨位前。请战士点歌,他就点了这首《说句心里话》。当阎维文唱到“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谁来保卫她……”哨位上的战友,手握钢枪,泪流满面。

石顺义认为,这首歌里有人性的光芒,有朴实的语言,能触动战士的内心,所以才有生命力。

“唱出军威的歌”

“尽量抒真情,注重写人性”,这是石顺义作品分外打动人的缘由。

年,到航空兵部队采风。

他写出了一批军旅抒情歌曲(有人称之为军旅民歌、军营民谣)之后,一直琢磨着创作一首写出钢铁方阵的气势,写出“直线加方块的旋律”,让士兵兄弟们唱起来浑身是劲,唱得山摇地动的歌。他是一位诗人,一个歌词创作者,但从骨子里,他是一名军人!

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有一天,歌唱家阎维文来找他,想要一首演唱中能跟观众互动的歌。他觉得,下部队慰问演出时,不能光唱《小白杨》《说句心里话》《想家的时候》这样的抒情歌曲,得有一首一下就立起来的、很振奋的歌!

这和石顺义不谋而合。阎维文说:“我老忘不了部队排山倒海地喊‘一二三四’的情景,把这个写成一首歌多好。”

石顺义说:“交给我吧,我去琢磨。”

“一二三四”,是口令啊,在歌曲里怎么反映?想来想去,石顺义在后面加了个“歌”字,赋予它一种形象。这“歌”是怎么来的?谁教我的?“绿色军营教会我。”唱得怎么样?“唱得山摇地也动,唱得花开水欢乐。”唱给谁的?“唱给妈妈和祖国。”

石顺义借用“藏头诗”的形式,“一杆钢枪交给我,二话没说为祖国,三军将士苦为乐,四海为家,哪里有我,哪里就有战士的歌”……这样就把“一二三四”形象化了,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与歌唱家阎维文(左一)、作曲家臧云飞切磋作品。

这首歌,臧云飞谱曲,跟阎维文多次磨合。可以说是词作者、谱曲者、歌唱家,三方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气势雄浑的《一二三四歌》。

此时,正是年的严冬,央视春节晚会正在征集歌曲。他们三位在飘飞的雪花中,打了一辆黄色“面的”,赶到春晚剧组去见导演。石顺义清楚地记得——

我拿了一个巴掌大小的录音机,在导演办公室给他放歌。那是第一版的歌曲,录音效果一般。但就放了两分钟,导演“啪”地一摁录音机开关,说:“就是它了,马上准备录音。”

那年的春节晚会上,阎维文演唱的《一二三四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首歌也从此成为了新时期军歌当中的翘楚。

同样让人过耳不忘的《军人本色》的创作经历,能折射军旅歌曲创作者的思考。年代,“大款”盛行,歌星影星备受追捧,那些默默无闻为社会做着奉献的工人、农民、军人,却很少有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顺义他把军人的心里话写进歌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