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岳飞满江红里的贺兰山不在宁夏,不在河北,
TUhjnbcbe - 2021/4/29 20:48:00
刘文斌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691.html

“出武川,都盛乐,再平城,迁洛阳;

融匈奴,败高车,灭后燕,破柔然??”

历史上雄姿英发,浩浩荡荡,一统北方的强大北魏帝国,其最初的帝陵所在何处?故善无郡,今右玉县之贺兰山也!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气冲霄汉、豪情万丈的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岳飞名句中所提之“贺兰山”,今又在何处?不在宁夏,也不在河北磁县,据专家们考证,更有可能位于右玉县中部的贺兰山!

登上贺兰山的山顶,庙宇层叠,松柏苍翠,山顶的岳飞雕像,高八尺,威风凛凛,足下基座镌刻着“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仿佛越千年,依然在发出光复故土的呼号,让人感到分外崇敬。

贺兰,贺兰,以前还真不知道它有这么大的来头,原以为它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高山而已,右玉的这座贺兰山位于右玉县城西北5公里,海拔米,相对高差约为米,北魏鲜卑族“贺兰部”的聚居繁衍之所,这里据专家考证大概也是北魏王朝最初的帝陵所在地?只有那些喜欢读史的文人学者们还清楚地记得它的从前。

清代雍正年间,在苍头河谷今右卫镇设朔平府(旧称善无川),而贺兰山位于府南,故又称大南山。其山孤峰兀立,高耸入云,直插霄汉。清代文人墨客常常来此登高览胜,就将此景称为“贺兰插汉”,现列为右玉古景之一。如今贺兰山旧貌换新颜,满山遍布人工栽植的小叶杨、樟子松、油松、落叶松、沙棘、柠条等,绿化面积达亩,林草覆盖率达89%。整座山峰郁郁葱葱,成为人们登高远眺、领略右玉自然生态风光的一大亮点。出县城顺虎山公路出行西折5公里,便可到达贺兰山底。抬头仰望,山高万仞,陡峭壁立;山坡上人工开凿的鱼鳞坑,层层叠叠,密如天上的繁星,栽植的樟子松、油松,油黑茂盛。由山脚沿着曲折的林荫道盘旋西行,在半山腰的山坳里,可见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遗迹。据文献及残存的碑文记载,此处原建有显明寺,是北魏皇家守陵寝的庙宇。

明代曾两次重修和增建,逐渐形成占地平方米,包括正殿、东西偏殿、前殿、山门等较为完整的建筑群体。

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是显明寺庙会的起会日,要唱五天大戏。届时,善男信女,登山赴会,熙熙攘攘,热闹非常。从显明寺遗迹再往西行米,有一条自北而南的深沟,沟的北崖上有一山洞叫神仙洞。相传八仙之一的曹国舅曾在此修炼,又传东汉著名道学家严子陵亦曾居于此处修道,所以又称子陵洞。

贺兰山,因为其有着与鲜卑人的一段渊源而闻名。从这里走出去的鲜卑族贺兰部,跟随着大魏皇帝,先后讨伐、征服或灭亡了“前秦”、“高车”、“后燕”、“大夏”、“柔然”、“北燕”、“北凉”等诸多北方割据势力,继短暂统一的前秦之后,再一次成功地统一了自东汉灭亡后,近四百年间持续分裂动荡的中国北方,并在国家*治、经济、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随后更为辉煌强大的隋唐的出现,奠定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岳飞历经多年残酷战阵考验,才磨练出来的强悍*队——岳家*,本来是想“直捣*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没想到十二道金牌,就主帅身先死于风波亭,余部是死的死,散的散,全部归于泥土和沉寂,从此,再无光复中原大地的雄心壮志。本来一心想要“踏破贺兰山阙,笑谈渴饮匈奴血”,却未曾想到,满腔的豪情,也只能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了。这是何等的豪迈情怀!又是何等的英雄气短!志向是如此的宏大高远,结局却是那般地凄惨零落!

南宋终其多年,文臣武将们始终眼圪巴巴地想要光复中原故土,只可惜梦想始终未成真,却终于等来了更为强悍的蒙古铁骑,最后连半壁江山都不得保。崖山一战,南宋全境沦陷。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是非常荒唐的说法!中国,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中国,又不是仅属于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中国。况且,宋朝从来都没有将全部的汉族子民置于其治下,且不说在宋室南渡后,于广大北方地区,依然留有众多汉族居民,即便是在北宋时期,也依然有幽云十六州的汉族居民不在其治下。在中原没有了所谓“王师”的情况下,北方汉族居民,依然顽强地生存和发展,最终与新迁入的草原民族融为了一体。

也有一些南方的学者吹嘘说,汉族的同化能力有多么多么强大,不管你如何强悍的草原民族,一旦进入了中原,都能把你给同化掉。这同样是个误区!那不是谁同化谁的问题,那是多种文化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的事情。

中国历史上起码有过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进程,第一次是先秦时期,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五代十国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原汉族*权的分裂或羸弱,使得边疆少数民族纷纷内迁,最终出现民族杂居融合的现象。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胡中有汉,汉中有胡。进入了中原的少数民族,最终都接受了汉族的文字,同时,汉族也大量吸收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上,不乏汉族主动胡化的例子,最著名的莫过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场运动,让国中*队和很多老百姓穿的衣服都由汉族传统的宽袖长衣,改成了胡人的窄袖短袄。再比如,现在人们日常使用的马扎和椅子是从哪里来的?汉族最初是席地而坐的,这一点竟被深得汉唐文化衣钵的日韩两国保留至今。可是,中国境内的居民,后来竟全部站起来坐到了椅子上,这种东西又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胡人哪里学来的!“北地”因为天寒地冻,人无法直接坐到地上,所以,率先发明了马扎和椅子,后来,随着他们的入主中原,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日常用具也带进来了,胡床(即马扎和椅子)因其携带方便、使用舒适的特点,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一举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将“跪”改化为了“坐”。照此看来,汉民族不也是有样学样,对胡人的好东西,能用上的就都用上了?至于语言方面,谁能说今天的普通话就是当年的中原汉民族语言?没有!今天被我们广泛使用的普通话,恰恰也是北方汉族语言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体,在普通话中糅合进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词汇,包容了多民族的语言,如胡同(蒙古语)、车站(蒙古语)、磨蹭(满语)等、混账(蒙古语)。还有服饰,今天被我们尊奉为国服的“旗袍”,也不是汉族服饰,它是满族服饰,但依然被我们尊为国服。所以,在历史上,不存在谁同化谁的问题,只有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这一事实。

就如诗中所言:

“哪一个杀虎口的汉子敢信誓旦旦

说我的血液里没有匈奴的点滴?”

开展中华岳氏文化交流,弘扬岳飞爱国主义精神!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岳飞满江红里的贺兰山不在宁夏,不在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