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牧夫大河九曲一一评郭云涛的满江红
TUhjnbcbe - 2021/7/22 0:33:00
主治白癜风疾病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5/6305515.html

慕容诗社副社长,郭云涛的《满江红?登高抒怀》得于慕容诗社换届后第一次组织诗友们郭庄采风,虽是一次采风的活动,却将他心底的“火山”激活,给了他将豪放释放于天地山川间一个绝佳的契机,一夜不眠后,心底被激活的“火山”也终于喷发:

满江红·登高抒怀

五月十六日,慕容诗社众吟友,登郭庄村观景台,吟长张世和君嘱以豪放而记之,追思当时之盛况,搔首弄发,竟一夜未眠……——题记

揽胜拾级,登临处、凌空楼阕。凭栏望,碧波千顷,青纱四野。长岭九天接紫气,平湖百里邀明月。惟山河多丽凤龙吟,情激烈。

风云动,宏图展,花烂漫,鬓毛雪。看大河九曲,奔流飞跃。浩荡西来天地阔,雄浑东逝关山越。听雄鸡一唱启朝晖,神州烨。

自古登楼台而抒怀者乃诗人骚客的情至,自然会有诗词咏唱,此真性情的释放不仅与即时的景物有着关联,与其荣辱的的经历更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悲歌、或扼叹、或壮怀激烈、或壮志未酬、或缠绵悱恻。最有名气的当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折倒了后来的千千万万个人。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自然之景嫁接到此时的心境中,使心底的旷放有了挥洒的舞台,髓变发酵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因子。此外,*尊宪的《上*鹤楼》“酣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将历史典故融入诗篇,抒发了祖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强烈的感情。而范成大的《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却又是另一片景色了。

郭云涛的“长岭九天接紫气,平湖百里邀明月”不让古人的脚步,何其自信并列而行;“浩荡西来天地阔,雄浑东逝关山越”与古人比肩的旷达豪放,又何其自信同“台”唱和。

况味足足。

现代人写古韵诗与词写不出况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里没有了古代的沧桑的时空了。马致远孤身骑着一匹瘦马行在荒山羁途的野岭,没有电灯,没有手机,那种心境是什么呢?现代的人们坐着高铁飞机出游,本来古人数月才能到达的路程,几个小时即可实现。少却了许多旅途的艰辛,就会少却许多人生的体味和思想的流溢。身体少遭的苦难,让我们只会享受生命的舒适,而体会不到生命的旷古,少了这种旷古沧桑生命的心底的体验,又怎能生出古人的那种心境呢?生活的长河不能倒流,怎么办呢?很简单,在现代的生活中,给自己造一种心境,在写古典诗词的那个状态里,让我们的心境体味在那个时代的山山水水中,那个没有电灯、没有手机、没有高铁的时代里,不怕写不出好的诗来。

郭云涛在这首词前有一题记:“五月十六日,慕容诗社众吟友,登郭庄村观景台,吟长张世和君嘱以豪放而记之,追思当时之盛况,搔首弄发,竟一夜未眠……”我相信,这“一夜未眠”,郭云涛定是让自己回归在给自己造的一种“心境”中度过的了,焉能没有好诗词出?

这首词虽然是借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韵,且有着其的痕迹,但却是郭云涛自己的沟壑山川。当然,这首词也还有些许商榷的地方。

我之拙见如下:

题目不当,此词未见怀抒,但见情放,改为“登郭庄观景台”更切古韵味;题记的文字应再精练;上阕第五句“青纱四野”,“青”的位置,应为“仄”,“四”的位置,应为“平”,下阕第五句“看大河九曲”,“大”的位置应为“平”;“长岭九天接紫气,平湖百里邀明月”联中的“接”与“邀”,如用“来”、“生”,则:"长岭九天来紫气,平湖百里生明月"更有诗意味了。

小暇不掩大玉,郭云涛的这首《满江红》词正象王殿琦先生品评的那样:“乃上乘之作"。也是为慕容诗社换届,献了一份大礼。

二O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于北京一苇斋

作者简介

作者:牧夫,出版过散文集《文明的碎片》、《藏家有话》、《记忆深井里的小水珠》,诗集《牧夫古韵》、《牧夫诗集》、杂文集《牧夫杂文》等。散文、小说、诗歌在《中国作家》、《中华散文》、《诗刊》、《散文百家》、《莽原》、《*河》、香港《大公报》等报刊杂志发表。

慕容诗社投稿说明:

1.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牧夫大河九曲一一评郭云涛的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