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初识海阳,是因为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选在了这里举办,这次世界级的体育盛会也将海阳推介给了世人。海阳民风淳朴,物阜人康!除了海韵、阳光、沙滩之外,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听到“海阳民俗旅游路”这个名子,除了旅游,您还能想象出这个地方还适合发展什么项目吗?
?民俗旅游路海阳民俗旅游路总长25公里、贯通海阳市北部山区朱吴和盘石店两镇。成为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线,让我们共同踏上这条不一样的民俗路,一起了解一下这条具有海阳特色的“天路”。
海阳民俗旅游路贯通海阳市北部山区朱吴、盘石店两镇地处大山深处,素有“胶东屋脊”之称。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一路驱车前行,远离城市中的喧嚣和浮华,从市区出发,大约二十分钟车程,我们就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海阳民俗旅游路。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民俗旅游路在年10月正式通车,沿途二十六个村庄的村民终于走出大山,走上致富路。该路西起烟凤路(丁家夼北),经后山中涧、九岭夼、缪家等,东至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通往盘石店村。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民俗旅游路的风景可谓是尤为壮观!海阳地雷战景区至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将海阳市北部山岳生态板块中山雄水秀的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古老神秘的丛麻禅院、北方最大的云顶竹海和满山红果的红樱桃民俗旅游区以及天门山?唐王城、地雷战、野人谷景区连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山岳生态板块“点到面”的对接。
云顶美景宛若仙境丛麻禅院历史悠久海阳美景虎山揽胜红色经典地雷战景区欢乐野人谷樱桃谷令人流连忘返
恢弘大气天门山?唐王城唐王城——隋唐争霸大型练兵场和马战场
天门山——江北第一大天然石林
登高望远,梯田尽收眼底!现在的梯田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专家的“脑洞”中它却是下面的样子——
专家规划设计的梯田构想图!美不胜收!
民俗旅游路贯通我市北部山区,在这条路上,风景如织,处处如画。民俗旅游路吸引了无数的骑行爱好者,他们主张低碳生活,健康出行,以车会友,勇于攀登!
每年的春秋时节,这里都会吸引众多的自驾游和摄影爱好者,成为了展示海阳北部山区的一道风景线。在民俗旅游路这条“天路”上,骑行爱好者们,用车轮丈量大地,用毅力征服陡坡!成为民俗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民俗旅游路,设计路面宽6至8米,设计标准为18CM水泥稳定风化砂基层+20CM水泥混凝土面层,全线共有桥涵39座,砌筑护墙2.4万立方米,路基挖填95.3万立方米,排水工程1.4万立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4.4万平方米。
民俗歌声雄鹰叫,风拂葱茏现牛羊
由于该路沿线地形复杂,经过的都是山区,必须经过劈山凿岭才能贯通,因此民俗旅游路堪称海阳的青藏公路,也被称为海阳“天路”,随着民俗旅游路的通车,道路周边村镇的经济和文明也得到了促进和发展。当然了,海阳民俗旅游路除了美景之外,特色水果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一树樱桃带雨红
香甜酥脆大苹果
秋来梨果熟
一山千行绿,唯有海阳茶
一首耳熟能详的四川民谣《康定情歌》,唱到的是四川的跑马岭,无独有偶,在咱海阳,也有这样一座诗情画意的跑马岭,它海拔米,就坐落在民俗旅游路的最高处。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海阳民俗旅游路两边村庄相对闭塞,民风淳朴,诸多村庄不足百户。路两侧风光秀丽,山势险峻;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奇石林立,松竹相偎;山高林密,风景优美;四季变迁,风景各异;登顶远眺,赏心悦目。条件适合可以整村搬迁,适宜开发养老养生地产、民俗、民宿及各类旅游项目等。
合作方式:独资、合资及其他
说到民俗,让我们一起来了科普一下海阳都有哪些民俗吧!(1)剪纸
海阳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妇女用金银箔片、彩色绫绢,剪成“方胜”、花鸟等图案贴与鬃角,为装饰。其剪制技巧和艺术效果,可以说是剪纸艺术的先河。
宋朝时期发明造纸术,度假区民间就出现了剪纸。由于长期生产劳动以及环境的影响,广大农家妇女对自然物象的认识,加上自己主观情感的,而形成的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
(2)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东石兰沟村的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3)螳螂拳
海阳螳螂拳有多年的历史,据传首创人是王郎,而此说没有史料依据。据莱阳人催寿山在民国初年编写的《螳螂拳谱》记载:“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文学士也。赴秋闱不弟,绝世俗,匿迹山泉,其所交游者,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能兼取内外两家之长而兼之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上述李公是指李秉霄。
据海阳县志记载:“李秉霄祖居大嵩卫,后陟莱阳县,清嘉庆初年()外出学艺成名,重返海阳,螳螂拳遂传入县境。”李秉霄成艺后,授传莱阳人赵珠,赵珠又传授给海阳人梁学香,在梁学香极力推广下,螳螂拳在海阳、莱阳、栖霞一带迅速推广,成为烟台地区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优秀拳种。
(4)祭海
“祭海”是海阳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习惯。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辖区内方里、大辛家、凤城、大闫家等近百余个渔村。
在海阳有一种传说,海龙王是农历正月十三日出生(也称海生日)。从明朝开始,海阳沿海地区就开始了祭祀海龙王的活动。到了清朝中期,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海阳的渔业生产比较发达,海上运输也较方便。那时,出海捕鱼只能凭眼观测,渔船常常遭遇大风大浪的恶劣天气,时常发生人舟俱毁的事件。于是,在渔民们中开始流传海里有海龙王的说法,而且农历正月十三日是他的生日。为了获得人舟平安,丰收而归。
每年正月十三日,渔民们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拿着蒸好的大饽饽、猪头、鱼肉、鞭炮、纸香、烧酒等祭品,清晨一大早就来到海边,有龙王庙的村,就在龙王庙前祭祀,没有龙王庙的就到海边,把祭品摆上,烧香燃纸,放鞭鸣炮,磕头祭拜,心中唸叨祈求龙王爷保佑我们一家人船平安,满载而归。
(5)元宵节豆面灯
元宵佳节,对海阳人来说,不仅要吃甜蜜的元宵,记忆中还有一道好玩又好吃的老味道———灯碗。
灯碗以豆面为加工对象,用梳子、剪刀等工具进行加工创作,有十二月灯、属相灯等,寓意风调雨顺,祈福美好生活。
二十多年前,元宵节家家户户点灯碗。十五晚上要在灯碗顶上的凹槽里倒上花生油,插上棉花和灯芯,把灯碗点亮。
海阳人通过做灯、送灯的形式,托物寄情,寓意丰收喜庆,祈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6)行村镇庶村跑灯官
在庶村,每年正月十五前,家家户户都要扎花灯,用细的竹条扎出各式花灯架,然后用彩色缎布包裹成灯笼,缎布上贴上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灯笼里现在放的是灯泡,有的是蜡烛,以前则是用豆面灯。
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跑灯官起源于清代,据说是清代一位李姓进士从江西带过来的,他将南方报花灯的形式添加到了本村当时用秧歌闹花灯的形式当中,形成现在的跑灯官的演出方式,这一活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报花灯”与海阳大秧歌融合之后,成为海阳人庆祝元宵节的特别习俗。
(7)新婚夫妻要“躲灯”
在咱海阳,正月十五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那就是正月十五“躲灯”,即夫妻俩结婚后第一年不能在娘家、婆家过元宵节。关于正月十五“躲灯”,民间有这样的俗语“闺女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穷得钉打钉”,“正月十五不躲灯,先死老公公”,所以,刚过门的媳妇既不能见婆婆家的灯,也不能看见娘家的灯,按传统,新媳妇一般会去男方的舅舅家躲灯。
(8)赶山、挂龙尾
3月2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每年的这一天,龙山街道大阎家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赶山日,这对大阎家村来说,是一年当中比较重要的日子。
赶山类似于赶集,不过比赶集的规模要大,货物内容也要丰富些。集市上,在拥挤的人群中扛着铁锨木棍或者扫帚的人特别多,都是刚从集市上买的。“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复苏,蜇龙开始活动,村里人有说法,过了“二月二”,地里的农活就该忙活起来了,所以大家都赶在这天买农具和簸箕、扫帚等。
农历二月初二,按照传统习俗,小孩子要剃龙头、串龙尾。
传说,龙抬头时动刀剪、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所以,二月初二,妇女忌用剪刀、针线,以防“扎坏龙眼”,而串龙尾要动刀剪,所以要在节前完成。
(9)端午节拉露水、插艾蒿
在海阳端午节这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一边看牲口啃嫩草。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杂病。村里的老太太也会穿上新衣,趁着太阳未出之时上山“拉露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艾草可用来防虫防蚊;燃点艾条还可灸治多种病症,而且具有辟邪祈福的作用。
(10)六月六蒸面兔
关于六月六蒸面兔的习俗由来,民间有这样的流传:古时田园里的庄稼苗几乎被漫山遍野的野兔啃食净光,在与野兔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觉得野兔多得永远驱之不尽,觉得兔子是有兔神在保护着的。
为了讨好兔神,当时许多山坡上建有兔神庙。待六月份麦收结束,家家用新丰收的麦面做兔子,供香、烛、鲜果等祭品,六月初六这天于家中香台上摆供敬天,举行感恩兔神之礼,庆贺丰收。
(11)七夕节吃巧果儿
七夕的应节食品,海阳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12)冬至吃饺子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按照民间风俗,腊月二十三这天要“送灶王爷”,所以这一天也叫祭灶节。在咱们海阳,小年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扫扫灰进行祭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捞米饭、贴灶门爷。早晨起来做捞米饭寓意着捞一捞这一年的才气以及全家的运气。
贴门神则是源于民间传说,据传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灶神,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进行奖励还是处罚,因此民间在送灶时,人们除了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各种食物外,还要把糖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这一天,小年夜北方地区一般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此外,从小年这天起各家就算正式开始了过年的筹备,也就加快了忙年的脚步。
(15)腊月二十五吃豆腐抢“头富”海阳投资服务—3208;;
邮箱:hytzcj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