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顶之行
作
者
简
介
山花,人如其名,默默无闻行走于教书育人的行列。爱好文学,希望如山花一样,即使开在无人经过的地方,也能散发一丝属于自己的馨香。
喜欢户外的清新空气、山清水碧,喜欢户外的广阔天空、新鲜的大地,喜欢发现不一样的风景、街景、植物和日常生活,也喜欢行走在陌生环境中的自在轻松。
于是认识了一群喜欢户外活动的人,跟着他们背包徒步到景色美妙却游人较少的地方,享受身体上的疲惫之后精神上的放松愉悦。
听说有重装徒步两天的机会,目标搁船尖,明教总坛,也就是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心动了。一为美景,二为见识明教总坛,三是为了尝试重装(再重的装备,也就两天而已,不会坚持不下来吧),因为很想重装远程,却不了解自己的体能。
跟小虫一说,小虫说小说里明教总坛好像在昆仑山吧!小虫看金庸是近两年的事,所以他记得清楚,而我看过小说太久,细节都忘了。
好吧,不管它在哪里,我去看看就是了。
七小时的车程中,看到队长岸哥发的活动安排:有圣火令传递仪式,有屠龙刀表演,还有我们队长代表户外活动俱乐部讲话。
很期待啊!
可惜车速有限,时间可能赶不上。为了保证活动按时举行,队长让组织方不用等他。我们迟到了二十多分钟,到那里活动刚结束,一群穿着户外登山服的人,散立在停车场。
停车场东边一带弧形照壁,上书“户外武林总坛”,黑红交错,甚是显眼。旁边有“昆仑派”“峨嵋派”“华山派”“崆峒派”“武当派”等立碑。西边是个水泥台,上书“圣火台”。
这些似乎很有气势的字,笔势看起来却缺乏足够的气势。而且这些字组合起来,内容也很混乱:组织者显然是想强调搁船尖光明顶,具有明教总坛这一宗教文化属性,又与金庸小说中的武林纷争相关,还是户外活动的胜地,但是缺乏有层次的表达。
在停车场稍作休整,我们出发攀登光明顶。
江南的空气比江北清透,阳光明朗,照在初冬的山间。草色有*有绿,路边有清澈的小溪,水声时大时小,一直伴随。
一路伴随的还有鸟鸣。
进入山间小道,几级台阶,两边有墨色随意写就的“石(十?)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是想说明此地民风淳朴良善吗?回想我们车下高速,奔驰在曲折的山道上时,穿过村落遇到路边的山民,他跟驾驶位上的司机微笑颔首:“来啦!”好像来的是亲友。
走不多远,穿过几户人家,就有人走不动了(当然不是我们团队),请山民帮他们挑背包。听到他们议价,大包两百,小包一百。有一位挑夫一肩挑了四个大包(重装背包比普通背包多出的是帐篷、睡袋、地垫等露营用品,以及足够多的饮水。非禁火区还会带上小型炊具)。后来在高山最陡的路段,听到一位背包客向挑夫打听还有多久到顶?挑夫说他也是第一次上来,不知道。
不知道就敢挑这么多东西,走上不知道多长多辛苦的路,无非是为了生活。
一路上都看到路边有一种树,红红的果子挂在枝上,跟枸杞长得一样。叶子落光了,果子却在,没人摘,没鸟吃,想必不是什么好东西。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误,下山路上看到一户人家屋前晒了红红的一小片,说是能入药,能泡酒,是好东西。同队的一位美女说是茱萸,没错,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
我拈了一粒茱萸干尝尝,立刻吐掉了。说是酸的,我怎么只尝到了咸涩?怪不得鸟也不吃,原来真不是好东西(笑)。
南太行有天门,就是自然形成的石头拱门,没想到这里也有。一条路穿行而过,路旁修建的水渠里,水清澈不见鱼。
路过村庄,菜畦围绕着生者居住的房屋和死者居住的坟墓。
不记得是老舍的哪部小说,里面感叹过贫民居住的区域,屋子和坟墓混建在一起,说明秩序的混乱。
此处也是这样,我却不觉得是混乱。也许山中荒凉冷寂,活着的人不想死去的亲人太冷清,所以把他们安葬在身边,好像一家人仍然在一起,不曾分开。
过路的背包客在一户人家院子里歇息,几间房子门户大开,我看着看着就走进去了。屋子里的用具多是竹制,有圆的竹笸箩和竹匾、方的竹筐。桌上有个方形的竹罩,我好奇,掀开看,下面罩着一小筐豆腐干。
屋子中央有个砖砌的长方形池子,一层立砖高,一手臂能照应过来的大小,上面一层东西看起来摸起来都像干粉丝,下面是木炭灰,热的,火势应该处于休眠状态。先以为是烤火用的火塘,后来跟屋主聊了几句,知道那是烤豆腐干用的。
只是不知道那像粉丝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材质,不怕火。
屋主听说我们明天下山,说他们家卖豆腐干,问我回来要不要买一点,十块钱五六块儿,还用他没洗过的手指头去捏了一块给我尝。我拿着那块豆腐干,犹豫了一下,还是吃掉了。他问我味道怎么样,我点头说还不错。外韧内软,有点咸(希望不是他手指头的味道)。
可惜我们下山的时候,跟着大部队从这儿走过没有停,那时高台上他家院子里,另有一些过路人在歇脚。
皖南建筑外墙是砖石,内里是竹木,多两三层。除了竹制器具外,家具和内室的门、窗、墙,都是木制。这家人屋子里虽然不华贵(木制的门、窗、梁上几乎没有雕花描画),但是还算干净,大屋里一只木梯通向楼上,屋顶是木板。
这个村子有十来户人家,却十室九空,只这一家人气旺。村里的通知贴在他家墙上。
院子里两只*狗,一只小白花狗。其中一只愿意亲近人,是个老狗了。屋主说它有二十岁了。真是一只长寿的狗,可是这也意味着它时日无多。
我给它吃豆干(不是屋主的豆腐干,是我自带的小包装香豆干哈)、奶糖,它吃了豆干还愿意吃,吃了一粒糖后就不肯再吃第二粒了。
原来它爱辣不爱甜(笑)。
山道边看到一个五棱或者六棱小石柱,大约一米高,不知道是做什么用,上面刻着“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王如来”“南无宝胜王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等等,意思是命归如来?不知道这石柱和明教有无关系。
不懂佛理的人如我,太无知,希望如来佛祖不会怪罪我的胡言乱语!这种石柱好像在江南山区别处也见过。
路边有卖山货,有个塑料袋里装着色如山药果,状如大山楂的东西。卖山货的妇人说是野生猕猴桃,五块钱一袋。不贵,可是大家都很累啊,恨不能负重少点再少点。
而且猕猴桃酸,野生的会不会更酸?妇人说是甜的,可她又不给尝尝,还是算了吧。
抬头忽见一座白房子,沐在阳光下,静谧安闲,我们这些闯入者,会打扰他们的生活吗?
当然会。第二天下了最陡的山坡,一户人家就在山道边。山上过夜没吃上热饭的人,在这里吃一碗加了葱花和香油的素面,十块钱。
三个多小时后,一个小村子静卧在地势和缓的山坳里,白墙青瓦在**绿绿的山间格外鲜明。这是我们这条线上最后一个村庄,村子之前的路都比较温柔,没有陡坡,没有连续上坡。
路边有菜地和茶园,都是小块地。茶树正在开花,白瓣*蕊的一小朵,在绿叶间闪耀。
路边缓坡上还有落光了叶子的小树林,队长说都是核桃树,就是小个头的山核桃。所以我们一路进山,看到此地山民的生活并不贫困。
这坐村庄之后,就开始陡坡直上了,一直到山顶,是我们此行的目标――光明顶。
村后的路边,有棵不起眼的树,先以为是普通杉木,叶间点缀着几棵红果子。走过去了,听同队的美女说那就是红豆,又特意转回来仔细看,拍照留影。
这可是珍稀的红豆杉啊!
太阳渐渐西沉,想看到高山落日,不想摸黑爬这么陡的山,还是赶紧上上上。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在登山的人都气喘吁吁的时候,一条狗在脚边跑过,听说是挑夫的狗。
村庄之后的这段山路,是人踩出来的土路,又窄又陡。上山的人和下山的相遇,都要一方停下侧身才能通过。挑夫上这样的山,真不知有多辛苦,还有危险。
对了,上山路上遇到一位骑行客,搬着爱车下山。路人都道“你是怎么上去的?”
虽然知道有超轻山地车,可这么高的山,扛上搬下的真不容易,而且今天大概上山的人特别多,走路都走不畅快,何况带辆车?他后面还有一人牵着一根长绳,一头拴着车。
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总有点冒险精神,偶尔会做些出格的事。但看到这一位,请原谅我还是忍不住要不厚道的笑一笑!
到达山顶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帐篷了,五颜六色的帐篷在山梁上排出去很远很长。据活动结束后统计,参加这次露营的有全国五十多个户外活动俱乐部,共计一千四百多人。
活动组织方共规划了十个营地,大多在山梁上。我们的营地是一块坡地,决定在哪里搭帐篷时,我想和队友的帐篷挨在一起,结果那块地不仅略陡还疙瘩,铺好睡袋躺上去,总要往下滑。
我的同帐玲姐上来后,问我怎么不找块平整点的地方,我心里很愧疚(也很无奈啊),因为没经验,也因为没勘察更多的地方。
好在她是位有经验的背包客,教我把背包放脚头,脚下蹬着就不会滑下去了,我照做。可是这样就只能躺得挺直,很累,只好挤她,挨着她那边大概好些(笑)。
营地有戴着红袖箍的护林员,这里禁烟火,不许用炉具,也不许抽烟。
我们的营地上方,是一长条形的空地,有人在整理安装发电机、旋转彩灯、音箱,说晚上有活动。能预想出晚上会有多热闹!去年在南太行的抱犊村农家,有一套音响设备,天南地北的驴友相遇,晚饭后飚歌尬舞,响遏行云。
光明顶的石碑就在这里,先到的人忙着拍照留念。
日落,远山苍茫,西天霞光灿烂,都在眼前。我们身在群山之巅,山风虽冷,心却开阔舒畅。
天黑下来,我的队友全到齐了,玲姐和我一起坐在帐篷里。她三下五除二把自己收拾好,地垫睡袋铺好,所有东西在帐篷里归位,我只来得及热好我的自热饭。
外面音乐声响起,自由音乐会开始了。唱歌声、说话声,通过扩音器从山巅传播出去。这是我第一次露营,可是一点也不怕,不仅因为人多,还因为这动静能把什么妖魔*怪都吓跑。
明月高悬,照耀着山顶快乐的人们。体能的释放和精神的放松,在这种活动中得到满足。
我以重装徒步之名来到这里,这真是可笑:我用的帐篷是剑侠背上来,孤独搭起来的(他是资深背包客,用过这种帐篷)。我的露营常识是玲姐教的。我自己只背了睡袋地垫和两天的饮食。
知识可以习得,但体力提高不了多少,我希望的重装长途难道只能是梦想?负重能力有限,此行我的背包是我们队最轻的。
但是仍然快乐,这是一次新鲜的尝试,也是对自己更多的了解。
夜里起风了,吹的帐篷噼啪作响。我醒来,很替山梁上那些帐篷担心,风不会吹倒它们吧?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不管是山梁上还是山坡上,都没有帐篷被吹倒。倒是剑侠的帐篷搭起来不久就倒了,跟风没关系,是质量出问题了。
一夜温暖无梦。清晨被说话声吵醒,山顶是一群早起的人,等日出。
天边黑云和晨雾下压如地平线,太阳在线上露出来了,桔红色的一线天光明亮耀眼向两旁延伸出去,一点亮*在正中间,那是初出的太阳。浅桔色的天穹上,几朵黑云如飞絮,飘浮的势头正对着太阳,有种万物归于阳光之感。
明月也在天上,我们的早晨日月同辉。于是人们拍照,留下自己的影像,和日月一起,各种造型。
在营地闲溜达,不时听到有人说晚上睡觉总是往下滑。心里稍觉安慰,原来不是我选址不对,是这块地就不太对(笑)。
太阳已经照常升起,我们也要照常行走。吃过早饭,收拾行囊准备下山。
一位穿湖蓝色衣服的女生,来自上海。孤独说你看她自己搭帐篷收帐篷。我没见到她搭帐篷,但是在孤独收帐篷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的帐篷、睡袋、两个地垫,以及刚脱下的一件衣服,整齐有序的全部装进背包,动作熟练又利落。
看她身形瘦小,背包有她大半个长,我去拎拎她的包,不是很沉。她说她的选材都是超轻的。
嗳,我的长途重装是不是还有希望?当然我知道,前提是舍得银子。
我们下山的时候,有很多人已经走了,也有很多人还在帐篷里。这条路并不是来时的那一条,走过山梁上的高山草甸,下山的路又陡又湿滑。路边全是杜鹃,叶子大半凋落,只剩一点叶芽,偶而一朵残花。
如果花开时再来,岂不杜鹃满山?不过那时候,这条羊肠小道应该被植物遮挡得走不通了吧!而且队友们说皖南山区湿润的地方一定有蚂蝗。我先打个抖吧!
最陡的路段有惊无险的走完,又回到来时走过的路上,剩下只是时间问题。有人家的地方路修得规整,眼睛有余暇看风景了。
路边靠近家屋的小坡上,树下有两只木桶。队长问我是什么,我猜是咸菜、酱豆,我的确闻到了酱豆的味道。路边山民家屋外,有两个瓦缸,应该有酱豆,但跟照片里的这个不太一样。昨天上山时在村庄后面的茶园里看见好几个,就是这种木桶。
队长说是蜜蜂。
出乎意料吧!山民把野蜂养起来,变成自己的了。木桶附近有蜂盘旋。
路边有一间小房子,三面墙,里面墙上有木格门,门后是依着山壁的土墙。肯定不是给人住的,因为矮小。说是神龛也不对,里面没有供奉。
下山背包轻了几斤,不赶时间,心情也轻松,一路走走拍拍。山谷里有一潭,水色蓝绿如宝石,清澈见底,这种颜色多么鲜艳独特。
水底生着青苔,不见游鱼。
草丛里,不知是什么植物的果子,半透明的红,晶莹可爱。沿路好几处小瀑布,与山色和干净的天空,一起成为美景。一株枫树生在小路中央,路过的人都要拍拍照。
一只花狗,名字叫做莲花。队长来踩路线时,莲花当了两天向导。它不怕人,跟着我们走了很远。玲姐喂它肉干,它吃的很愉快。
发现乡村里的狗都很低调,遇见生人不会大惊小怪的乱叫,更不扑人。这里是,南太行也是。它们也不用拴,因为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知道自我约束?莫非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下山比上山快,我们四个小时到达停车场,见到了据说会表演屠龙刀的老人,一顶斗笠,一身白布衣,眼神凝聚有力。那把生锈的大刀很重,力气不够的女士需要人帮忙才能举起来。大家又忙着与老人合影,持刀留影。
此行虽然没有真正实现重装徒步(这是我的问题),也没看到能真正反映明教总坛属性的东西,但于世情的了解又多了一点点,还看到了很美的风景。队长说提前一个月来风景更好。
我很想看到满山红杜鹃的样子,还想看山民摘核桃、摘茱萸的场面,还想在盛夏亲近一下清澈的山溪……
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来一次。
温馨提示:《禾泉》文学微刊的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投稿邮箱
散文随笔诗歌图片类:
hqwk01
sina.